中—哈“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生态屏障建设技术走进哈萨克斯坦

   2019-05-24 236
核心提示: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22日消息,2016年科技部批准设立的对外援助项目——《中—哈“丝绸之路经济带”新兴城市生态屏障建设技术合作研究》项目,经过3年的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22日消息,2016年科技部批准设立的对外援助项目——《中—哈“丝绸之路经济带”新兴城市生态屏障建设技术合作研究》项目,经过3年的合作研究,项目成果效益凸显,为哈萨克斯坦首都圈生态屏障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保障和支撑。

中哈“丝绸之路经济带”新兴城市生态屏障建设技术合作中方项目组负责人徐新文研究员称,项目已在当地建成了引种筛选基地,成功引入40余种植物苗木和插条,建立了20公顷示范基地。

该项目是2016年科技部批准设立的对外援助项目。项目合作单位为哈萨克斯坦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和林业研究所。

项目针对哈萨克斯坦首都圈生态屏障建设技术需求,优选我国成熟的生态屏障建设技术和管理技术,研发适用于当地环境的生态防护林建设技术体系,建成试验基地与示范区,并培训当地技术人员。

哈萨克斯坦首都努尔苏丹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大风天气频繁,有“风都”之称,夏季气温好高达到45摄氏度,冬季能达到零下50摄氏度。土壤盐渍化也比较严重。当地曾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在周边高纬度地区的北方草原地带营造了100多万亩的生态屏障林,为首都周围的生态环境改善发挥了作用。

由于在北方高纬度地区大范围的将草原变成森林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当地营造的生态林屏障林木出现密度太大,影响林木的生长速度,容易出现病虫害;后期更新维护投入成本较高,影响生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等诸多技术问题需要开发研究。

对此诸多技术问题,项目科研团队在当地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开展了耐寒耐旱和耐盐碱植物种的引种和筛选试验,增加了适宜的经济树种和用材林树种;在原来的生态林基础上,构建了调整密度、改良土壤、乔灌组合的林带结构优化模式。

(原载于《科技日报》 2019-05-23 02版)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资讯日常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日常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支付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6014150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