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为何成为中国大洋科考前沿阵地

   2019-01-26 92
核心提示:穿越马六甲海峡、航经安达曼海,正在执行中国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联合考察任务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3”号科考船1月6日驶入印度洋。浩瀚的印度洋

穿越马六甲海峡、航经安达曼海,正在执行中国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联合考察任务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3”号科考船1月6日驶入印度洋。

浩瀚的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也是中国大洋科考的前沿阵地。印度洋的魅力何在?为何吸引了中国海洋科学工作者的关注?

这是因为印度洋“很年轻”。据中巴首次北印度洋联合考察首席科学家林间介绍,在地质年代上,印度洋是地球上好年轻的大洋。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印度洋是在大约1.8亿年前南半球冈瓦纳大陆解体时,随着印度板块“北漂”而形成。其复杂的地质构造,无论对认识现今青藏高原构造,还是地球历史上板块演化,乃至地幔柱活动,都具有重要科研意义。

地球板块之间发生的推挤、碰撞等是造成地震、海啸等灾难性事件的源头。自2000年以来,全球因地震引发的10起重大海啸中,有3起发生在印度洋。苏门答腊海沟与此次中巴科学家重点考察的莫克兰俯冲带,就是北印度洋地震海啸活动比较活跃的两个区域。

在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2004年12月底和2005年3月底发生过8.5级以上的大地震,前者还引发了好大爬高50.9米的大海啸,造成了历史上好大的海啸灾难,后者却只引发了好大4米爬高的海啸。

位置相近、震源机制相似的两次地震,为何引发的海啸灾害完全不同?今后还会不会发生大地震与海啸,并对瓜达尔港等巴基斯坦沿岸地区造成灾难性影响?这些问题都非常值得研究。

印度洋不仅“年轻气盛”,还很“特立独行”。尤其是西南印度洋中脊,因其独特的“超慢速扩张和倾斜扩张”特征,近年来已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地区。

由于在慢速或超慢速扩张的洋中脊,地幔熔融不能产生足够的岩浆,地壳断裂非常普遍,广泛分布着暴露出地壳下层的“构造窗”。这些“构造窗”是人类以目前的钻探技术可以“触摸”到地幔边界的指定场所。

2015年底,搭载着美国、中国等多国科学家的美国“决心”号大洋钻探船驶入西南印度洋,完成了人类打穿地壳与地幔边界的首次大洋钻探。

印度洋还“相当富有”。这里蕴藏锰结核、钴结壳、天然气水合物、稀土元素、磷块岩等多种资源,是研究“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热液成矿”的关键区域。

2007年,中国科学家曾在西南印度洋中脊发现了首个活动的热液喷口——龙旂喷口。林间回忆说:“我们第一次在西南印度洋中脊用深海机器人发现热液喷口的场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2011年,中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了国际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区勘探合同,勘探位置也位于西南印度洋中脊,面积1万平方公里。

截至目前,印度洋海底已经“镌刻”了不少中国名字。中国科学家在印度洋底新发现了许多海岭、海沟、海山等地理实体,如西北印度洋中脊的玉磬海山、排箫海山、李四光断裂带、徐霞客断裂带、卧蚕海脊、玄鸟海脊,西南印度洋中脊的崇牙海脊、骏惠海山、天成海山等。

林间表示,在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中,印度洋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科学研究价值,尤其是印度洋沿岸的巴基斯坦,处于欧亚、印度和阿拉伯三大板块的汇聚部位,是研究板块碰撞造山过程的关键区域,存在诸多国际广泛关注的地学问题。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资讯日常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日常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支付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6014150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