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参数
产品归类 |
型号 |
平均粒径 (nm) |
纯度 (%) |
比表面积 (m2/g) |
体积密度 (g/cm3) |
晶型 |
颜色 |
纳米级 |
CW-WS2-001 |
50 |
99.9 |
34.21 |
1.102 |
近球 |
黑色 |
亚微米级 |
CW-WS2-002 |
600 |
99.9 |
11.32 |
1.940 |
片状 |
灰黑色 |
加工定制 |
根据客户需求适当调整产品纯度及粒度 |
主要特点
通过可变电流激光离子束气相法制备的纳米二硫化钨粉,所得产品纯度高,粒度分布窄,钨含量高,工艺产率稳定,超细二硫化钨微粉是一种新型润滑材料,具有优良润滑特性。
纳米二硫化钨电镜图谱
应用领域
1、纳米二硫化钨微粉可做一种高温润滑脂的添加剂,加入二硫化钨粉末后该润滑脂具有高滴点、高油膜强度、低摩擦因数等优良性能。也用作碳素工业中的有色、黑色电刷添加剂。还可应用于超硬材料和焊丝材料,以及应用于航天(-270℃~1300 ℃,唯独WS2能在宇宙润滑中耐此温度)、航空、军事等领域的固体润滑上;
2、纳米二硫化钨能替代二硫化钼和石墨的应用领域,且用途更广。并且钼和钨是同族化学元素,钨比钼质量更重化学性质更稳定;
3、纳米二硫化钨粉末作润滑油脂的固体添加剂将粉末以1%~5%的配比与润滑油脂混合,可以增强润滑油脂的润滑性能和高温极压性能。使用中二硫化钨微粒吸附在配合运动件表面,能长期、有效地降低摩擦、改善润滑性、提高滴点、提升重载性能;
4、纳米二硫化钨粉末作润滑涂层二硫化钨粉末可以在0.8Mpa(120psi)加压下,通过干冷空气喷涂在基体表面。喷涂可以在常温下进行,涂层为0.5微米厚。另一种方式,粉末与异丙醇混合,将黏糊状物质涂抹到基体上。目前二硫化钨涂层已运用到了很多领域,诸如汽车零件、赛车用发动机等零件、航空零件、轴承、轴、深海载运工具、切削*、刀片、切具、刀、脱模、高精度轴承、阀门组件、活塞、链条等。
纳米二硫化钨XRD图谱
技术支持
公司可以提供纳米二硫化钨粉在润滑油,抗磨剂,耐磨件,喷涂涂层,合金材料等上面的应用技术支持。
包装储存
本品为惰气包装,应密封保存于干燥、阴凉的环境中,不宜长久暴露于空气中,防受潮发生团聚,影响分散性能和使用效果。
纳米二硫化钨粉-纳米硫化物粉体 http://www.cwnano.com.cn/product-item-18.html
物理所在三维纳米结构的加工与应用研究中取得进展
物理所在三维纳米结构的加工与应用研究中取得进展
来源:中国科学院网
三维纳米结构既可具有纳米材料与结构所赋予的量子效应、尺寸效应与表面效应等新奇物性,又可通过三维几何结构实现电声子输运与耦合、自旋极化、激子行为、波阵面调控等物性的协同调制,获得平面器件不具有的功能。目前,三维纳米结构的可控加工方法明显不足,阻碍了三维纳米器件的发展,并制约着高端纳米产业化技术的形成。为获得性能优异的三维纳米结构与器件,国内外展开了多种三维纳米加工技术研究,主要包括自组装生长、纳米印刷、飞秒激光加工以及载能粒子束加工技术等,但如何实现三维空间的可控加工和三维纳米结构的功能化,仍是具有极大挑战性的课题。近年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国家实验室(筹)微加工实验室的工程师刘哲、副主任工程师李无瑕、主任工程师李俊杰和博士生崔阿娟及研究员顾长志等人系统地开展了基于聚焦离子束技术的三维纳米结构与器件的可控加工技术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他们发明了一种基于聚焦离子束的应变诱导三维纳米结构加工新方法,即利用离子束辐照产生的注入效应以及由入射粒子能量转换与传递产生的温度效应,在纳米材料中产生局域化表面再构、缺陷、晶体结构变化,实现了三维空间诱导的纳米材料形变,以此构建三维功能纳米结构与器件。这种基于聚焦离子束的应变加工方法可兼有高精度、多维度、跨尺度、可设计以及可控等特点。他们首先利用这一技术构筑了一维金属w的自支撑纳米间隙、纳米接触以及纳米多肢体等多种三维纳米结构,证实了这些结构可具有高达5.2k的超导临界转变温度以及较好的机械性能与热稳定性【appl.phys.lett.100,143106(2012);appl.phys.lett.102,213112(2013)】。之后,他们利用这一技术实现了自支撑铂纳米线沿径向的组分与微结构的非均匀生长,并通过热致应变规律的探索与量化处理,掌握了形变的可控手段,获得了硅锥顶部的自支撑纳米点接触以及将zno双层纳米浴盆进行固定的微笼结构,显示了该方法在三维纳米电学、光学、磁学以及生物分子学等领域的应用潜力【scientificreports.3,2429(2013)】。醉近,他们与物理所光物理实验室的副研究员李家方、研究员李志远,英国索尔福德大学教授沈铁汉以及同济大学教授李宏强等合作,将聚焦离子束应变诱导三维纳米结构的加工方法推广到了二维薄膜材料体系,发展了一种基于离子束辐照的折叠应变加工方法,可将平面内的结构多次有序折叠,实现纳米结构单元在空间、尺寸、周期与几何形貌可调制的大面积可控加工。该方法可在金属、介质以及复合纳米薄膜上进行三维结构的构建。利用这一技术,他们设计并构建了一系列基于金纳米薄膜的孔洞-垂直开口谐振环(mh-vsrr)三维等离激元微纳结构。这些结构在红外-近红外波段具有明显的异常法诺共振现象,并可用于高灵敏度的光折射率传感,在近红外波段的灵敏度高达2040nm/riu,是目前该波段同类结构已报道具有醉高值。显示了这种三维纳米加工技术在制作高灵敏度的纳米光学器件以及生物传感的应用前景【light:science&applications4,e308(2015)】。
以上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科技部相关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