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猪种以追求单纯的制造加工性能为主要目标,育肥猪料线对环境应激更为敏感,环境耐受性大幅降低。尽管我国猪的品种基本与国外接轨,动物遗传性能、营养水平得以大幅度提升,但养猪制造加工水平远低于国外,生猪出栏率低30%以上每头能繁母猪年均提供活仔数低85%;平均死淘率达20%甚至更高。造成我国养猪制造加工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养殖环境较为恶劣,规模猪场几乎都在沿用国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饲养和小圈饲养方式。虽然.饲养在提高土地利用率、高度集约化和自动化,方便管理方面优势明显,但这种方式严格限制了猪的养殖空间,母猪活动困难,只能进行躺卧起坐与有限的前行或后退,无法掉头转身,缺乏个体间的交流,长期处于无所事事、正常情感无法表达的状态,以致于体质、繁殖力不断下降,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小圈饲养方式虽然使猪的自由度有所改变,但饲养面积过小,每头猪获得的空间不足,仍然不能实现基本的功能.,猪的一些正常行为,如做窝、行走、拱土、逃生、定点排泄、探究、群体模仿交流和学习行为等得不到充分表达。现有猪全自动喂料线技术模式较少考虑猪的福社,受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各地猪舍的小气候环境与猪本身的要求有较大差异,环境应激问题突出,育肥猪料线猪无法建立自身的免疫力和抗病力,发病率和死淘率居高不下,造成我国养殖过程中用药和免疫次数比发达国家高1倍甚至几倍以上。
国外养猪业在进一步提高集约化、自动化的同时,越来越关注猪的生存环境,重视动物本身的行为福利和生理需求。我国对猪的福利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急切需要从养猪制造加工工艺和改善猪的生存环境入手,开展健康养猪空间环境需求和工程工艺技术的研究,尽快建立符合动物福利的新型健康养猪工程工艺模式,猪场自动料线系统通过合理的空间环境配置和有效的环境控制手段,协调好猪、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对增进猪只健康状况,提高其自身抗病能力,促进养猪制造加工效率的提高,降低运行成本和能耗,保障猪肉产品质量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