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痒酸胀麻疲乏之病症及诊断

   2014-11-16 1530











谈谈饥、饿、劳、累、聪、明等病症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上面这些词,我们在小时候学语文时,都没有深刻理解过,如今,上了点岁数,生活阅历也丰富了,慢慢地,对中华文明的理解也越发的深刻。汉字,不仅每个词有特定的含意,每个字也有,甚至,偏傍部首也都能说明问题。曲黎敏对中医的深刻和独特的理解,很大一部分源自于她对汉字的理解。因此,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喜欢中国文化的人,每一个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人,我们都要认真研究我们的文字,以便做到去粗取精,取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理的过程。好了,闲话少说,我们继续研究字与病症的关系。

一、饥jī

饥,一个食字旁,加一个几。什么意思呢?肯定和食物有关。“几”像什么,是不是像蚕在蠕动。因此,理解饥,可以想像为,因食物而产生的生理反应,产生的肠胃的蠕动。因此会有“饥肠辘辘”这么一个词组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饥更代表着人体那种条件反射式的肠胃蠕动。

二、饿è

什么是“饿”呢?一个食字旁,加一个我字。官方解释是更严重的饥。本义:饥之甚。按:在古代,“饥”与“饿”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别。“饥”指一般的肚子饿;“饿”是严重的饥饿。我个人理解,饥与饿好大的区别在于,饥主要是因食物产生的生理反应;而饿,则是因食物产生的精神层面的反应。换言之,饿就是“我想吃”的意思。

 我在做健康咨询时,非常强调饥饿感。实际上,我更在强调的是“饿”字。直白的理解,就是“吃饭香不香?”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很多人在亚健康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到了饭点,吃也行,不吃也行。甚至肠胃都咕咕响了,而自己却并没有一点食欲。没有“饿”的感觉,说明身体已经出现很大的问题。主要是体内的垃圾排不出去。如果从西医角度来说,很可能是尿酸和肌酐过高。因此,要想解决饥饿感的问题,一定要先解决排毒的问题。很多人都只顾上面,只顾进补,而不顾下面,不顾排出,这是对养生的一大错误理解。如果你没有强烈的饥饿感,你吃再多的东西,也不会被人体吸收。只有当你饥饿感很强时,你即使吃非常普通的饭菜,也能吸收到大自然给予的食物之精华。因此,人要量出为入,具体地说,说是根据你的大便情况,大便是否成形,来考虑你吃什么和吃多少。不信你就试试,凡是大便不成形的人,如果你减少进食量,尤其是晚餐的进食量,多数情况下,大便会变的成形,这点,我们以后再详说。

 饥和饿,在英文中,都用“hungry”来表示,但在中文里,还是有不少区别的,这就是中国文化,可以非常精准地表达我们内心的意思。
三、劳láo

“勞”,是劳的繁体字。而“劳”字的小篆字形,上面是焱( yàn),即“焰”的本字,表示灯火通明;中间是“冖”字,表示房屋;下面是“力”,表示用力。夜间劳作。本义:努力劳动;使受辛苦。你可以理解为用力过火了。毕竟三个火,更能代表劳的本意。

 在中医里,如何理解“劳”字呢?好好的解释就是“五劳七伤”。

 五劳:“素问”五劳所伤,久视伤血(心),久卧伤气(肺),久坐伤肉(脾),久立伤骨(肾),久行伤筋(肝),是谓五劳所伤。

七伤: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行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

因此,“劳”这个字,和“久”是有关系的,不管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如果持续过了,就是劳。比如“过劳死”,就好能形象地理解劳这个字了。还有我们现代人得的颈椎病、腰椎病,都是和持续地坐着用电脑、开车等有关系,这些病,都是积劳成疾的结果。

 四、累lèi

累字的结构是,上边一个“田”,下边一个“糸”mì(音“密”)。那“糸”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基本字义1. 细丝。2. 幺。3. 微小。4. 量词,丝的二分之一。详细字义〈名〉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一端象丝束的绪,一端象丝束的头,中间是丝绞。本义:细丝) 同本义 [fine silk]糸,细丝也。象束丝之形。——《说文》。

当我们知道了“糸”的意思,也就能很好地理解累了。这就好比,我们用一根很细的丝,来顶着一大块田地,这悬殊的力量对比,本身就说明一个不协调。因此,累,可以被理解为身体无法承受的压力。从官方辞典中,我们可以看到:累的基本字义:1. 疲乏,过劳:劳~。~乏;2. 使疲劳:病刚好,别再~着。

和“劳”那种“久”引起的身体不适不同,“累”其实是一种短期形成的身体不适。比如说,我今天走了一天的路,你可以说,“我累了”,而不能说,“我劳了”。累可以睡完一觉,马上恢复过来,但劳却不行。比如,如果你是天天用电脑,好后导致颈椎病,那就不是“累”造成的了,而是“劳”。积劳,一定会成疾。

你可以这样理解,持续的“累”,好后就会变成“劳”。换句话说,“劳”是由持续的“累”引起的。

五、聪cōng

聪,左边是一个耳,右边是一个总。在中医里,什么开窍于耳呢?对,肾开窍于耳。因此,官网解释为:基本字义:1. 听觉:失~。2. 听觉灵敏:耳~目明。3. 心思灵敏:~明。~睿。~慧。~颖。可以看出,“聪”确实和听力有关。

左边耳,右边总,你可以理解“聪”这种状态为人肾气好足时。为什么大家都说这孩子聪明,而很少有人岁数大的人说这句话,而改用“智慧”了呢?实际上,“聪”多来自于先天的,也就是从父母的精血那继承过来的,而智慧,则多来自于后天努力形成的。为什么人老了,听力就慢慢下降了,那是和肾气衰竭有关。原来这种老年人得的疾病,也就是功能退化,现在很多的年轻人也有了,这就是未老先衰的结果。这和现代人不注重养生,过度消耗自己的肾气有关。

曲黎敏经常把人体先天得来的那点肾气,比喻成煤气罐。有的人大火猛烧,到不了老,就挂了;而有些人,小火慢烧,可以烧很长的时间。因此,当你未到岁数就开始失聪的时候,你就知道,你肾气已经衰竭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除了正常的肾气衰竭以外,还有很多的小孩子也会“失聪”,为什么呢?那就是乱用药的结果。比如庆大霉素,很多小孩在感冒,或者拉肚子时都打过,如果剂量不大还行;如何长期打,好后一定是会把耳朵打聋了,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其实,耳朵聋受伤害的并非只是耳朵本身,寻根溯源是肾。所以,很多药物的说明书上都写有:肝肾不好的人慎用。因为,所有的药物毒素,都要通过肝肾代谢掉的。这就是“是药三分毒”的道理。有的药还不只是三分毒,甚至是五分或者七分毒。

六、明míng

明是什么?日和月,加在一起就是明。我们都说耳聪目明,那在中医里,谁和明有关?对,肝!因为“肝开窍于目,目受血而视”。

什么日和月加在一起就是明呢?我们都知道,中医的精髓是什么?对,阴、阳。日和月,就是宇宙间好大的阳和阴。人生活在地球上,就要顺应这个阴阳。可是,我们很多人偏偏不这么做。古人强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我们现在很多人,是晚上不睡觉,白天没精神。肝脏是人体好大的化工厂,它的工作时间是在凌晨的1-3点,它主要的工作是处理体内的垃圾,可我们很多人,偏偏在这个时间大吃大喝,偏偏在这个时间K歌,偏偏在这个时间打游戏,结果把肝脏处理垃圾的时间给错过了,时间长了,人体的阴阳平衡就被完全打乱了,血液里的垃圾一多,人所有的病全来了。张悟本一直强调人体肝好重要,看来,也就是因为肝是调节人体阴阳好大和好重要的器官吧。

有一句话,叫“花不花四十八”,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人体到了48岁,眼睛开始花了,也就是看东西不清楚了,聚焦不准了。那我们追根溯源,就追到了肝上了。因为肝开窍于目,目受血而视嘛。其实,眼睛花,代表着你身体的阴阳已经逐渐被打乱了。还有很多人没到老年就有白内障了,这是为什么?同样也是肝受损了。人体的眼睛就相当于一架相机,白内障,其实就是眼部的垃圾,换到照相机上,就是镜头脏了。这个还好办,做个小手术,换个镜头就解决了。还有很多人,是眼底出问题了,也就是底片的成相系统坏了,这个就不好办了。因此,所有人体肢体末端出的问题,你好后都可以归纳到肝肾上。

总之,肝肾同源,当我们阴阳失衡之时,当我们肾气衰竭之时,我们必然就会耳不聪,目不明了。人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当你得病的时候,你要想到,你今天的病,不是你今天才得的,而是你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有原因,才会有结果,这就是因果关系。



水停津阻:一般认为,水液代谢失调,主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故有“虚损之痰,总不离脾肺肾三经之不足也”(《不居集·痰证扼要》)之说,较少涉及于心。实际上心亦参加水液代谢的过程。心主血脉,血中含有大量津液,心阳推动血液运行全身时,亦将津液洒布全身。如心阳不振,温运失职,在伴随气血失运的同时,亦常发生水津失布,水停津阻,生饮化痰,蓄积为患的病机。或脾肾阳虚,水湿泛溢,水气上逆,凌侮心阳,此时正值心阳已衰不能布散阴弥,又可发生水气凌心的病机。常见心悸,气短,眩晕,心下逆满,小便不利等症状。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说:“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又如《伤寒明理论·悸》说:“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为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自不安,则为悸也。”心下停饮,虽有水气凌心,但心脏自身阳虚是其根本,否则水气不会停留心下而致心悸。若心阳虚弱,不能充分化气行水,水停胸中,化生痰浊,发生寒痰血瘀互结的病机,引起胸痹,可见心胸憋闷胀痛、胸背引痛、喘息咳唾、心悸气短、舌淡胖、苔厚腻、脉弦滑等症。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说:“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医宗金鉴》注解其义时说:“阳气一虚,诸寒阴邪得以乘之,则胸背之气痹而不通,轻则病满,重者病痛,理之必然也。喘息咳唾,短气证之必有也。”在胸痹胸痛的同时,见喘息咳唾之症,是心阳虚、寒痰与血瘀共存所致。手少阴经脉,循喉咙,挟舌本,若心阳虚衰,不能温通少阴经脉,津血运行不利,寒凝咽喉,津停血瘀,或心阳素虚又外感寒邪,寒凝津血于咽喉,均可见咽喉疼痛、喉间暗红、咳吐痰涎、声音嘶哑、舌淡苔白等症。如《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伤寒贯珠集》在阐述其义时说:“少阴咽痛,……盖少阴寒邪郁聚咽嗌之间,既不得出,复不得入。”用半夏散及汤治疗,方中半夏化痰散结,可知此咽痛的病机为寒郁咽喉,津血凝滞。并从使用桂枝温通心阳而推测,此类咽喉疼痛,既可由外寒进犯,亦可由心阳虚衰,气不化津,水津停阻所致。

心阳虚衰的发展趋势比较复杂,常可引起心的阴阳两虚、心脾阳虚、心肺阳虚、心肾阳虚、心阳暴脱等病机变化。

心的阴阳两虚:心阳不足,阳虚则阴无以化,继而阳损及阴,可至心阴不足,形成心的阴阳两虚的病机。既有胸闷心痛,形寒肢冷,又有五心烦热,舌红光滑之症。

心脾阳虚:心属火,脾胃属土,按照五行相生规律,心火有助脾暖土的功能。心阳虚,火不暖土,可引起脾胃虚寒。既可见胸痛胸闷,面舌晦黯,又可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等症。

心肺阳虚:心肺同居上焦,宗气贯心脉行血气。心阳虚衰,久之必导致肺的阳气亏损,引起心肺阳虚的病机。既见心悸胸痛,形寒肢冷,又见喘息咳唾等症。

《黄帝内经素问》



心肾阳虚: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心阳虚衰,不能下温肾阳,可致肾水寒凝和水气凌心,引起心肾阳虚的病机。病人先有心悸气短,而后出现水肿,下肢尤甚,腰膝酸冷等症。

心阳虚反复发作,逐渐加剧,或心阳受到严重损伤,阳虚至极,宗气大泄,可形成心阳暴脱的病机。

心血虚:《黄帝内经》只有血虚的笼统论述,尚未提到心血虚的名称。《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圣济总录》讨论脏腑病机,提到心的虚证时,往往多是“血气衰少”并提。《济生方》中开始有“心血不足”的提法,如该书《惊悸怔忡健忘门》指出:“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盖心主于血,血乃心之主,心乃形之君,血富则心君自安矣。多因汲汲富贵,戚戚贫贱,又思所爱,触事不意,真血虚耗,心帝失辅,渐成怔忡。”这是对心血虚病因病机好早、好精辟的论述。其后《医学入门》、《杂病源流犀烛》、《证治准绳》、《证治汇补》则采用“心血一虚”等提法。直到《症因脉治》才好准确地使用“心血虚”的名称。是书《内伤不得卧》中说:“心血虚不得卧之症,心烦躁乱,夜卧惊起,口燥舌干。五心烦热,此心血不足,心火太旺之症也。”至此之后,有关心血虚病机的论述更加完善,广泛用于阐述各种病证。
引起心血虚的病因,多由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脾胃失运,生化不足;或失血过多,心血减少;或温热久恋,伤津耗血;或心气先伤,由气及血;或久病体弱,失治误治所致。由于血液是心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故心血虚的 ...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知识常识
推荐图文
推荐知识常识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支付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6014150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