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软骨由于没有血管、神经及淋巴组织,一旦损伤难以修复,因此成为骨科领域一个难题。目前外科治疗方法主要有关节镜下冲洗、软骨清理成形,钻孔微骨折,自体或异体骨软骨移植及软骨细胞移植。这些方法对于缓解损伤所带来的疼痛症状、延缓关节退行性变和恢复一定关节功能都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关节镜下微骨折术由于操作方法简单,临床疗效满意,应用醉为广泛。
微骨折术醉早由Steadman和Rodrigo于1985年开始应用于临床, 治疗时首先清理损伤不稳定的软骨面到正常关节软骨边缘,暴露损伤区软骨下骨,然后采用微骨折尖锥在软骨下骨表面钻孔,孔间距约为3~4 mm,孔深度约2~4 mm,使软骨下骨的骨髓细胞、软骨源性和骨源性细胞渗透到损伤区,所渗出的血凝块附着到周围正常关节软骨边缘,形成纤维软骨修复缺损区以恢复关节正常功能。
微骨折术是对软骨下骨钻孔方法的进一步改进。Pridie醉早在1959年报道软骨下骨钻孔方法治疗软骨损伤,经过长期临床应用发现钻孔术所使用的手摇钻或电钻在操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使周围骨质发生坏死影响疗效;另外在有限的术野中操作手摇钻或电钻钻孔极不便利,因此有学者设计不同角度微骨处理器:20度小软骨锥、20度大软骨锥、40度小软骨锥、40度大软骨锥、软骨锥把手。用于软骨面上钻孔,有效防止了骨热灼伤坏死,并能用手力控制穿孔深度,防止软骨下骨力学支撑结构的破坏,提高了微骨折术疗效。
术后的功能康复被认为对微骨折术疗效有一定影响。Rodrigo等对微骨折术后患者是否采用CPM锻炼进行了分析,术后6年随访时发现采用CPM进行锻炼的患者满意率63%,而未采用CPM锻炼满意率仅为55%。
Steadman认为如果患者是股骨软骨损伤,术后6~8周应扶拐,仅允许接触性负重,而对于髌股关节面的损伤可允许术后负重,这些术后康复措施对于微骨折术纤维软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有学者将患者年龄>65岁列为微骨折术的相对禁忌证,其主要理由就是认为年龄>65岁的患者微骨折术后严格康复训练方面会遇到困难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另外不宜采用微骨折术治疗的情况还包括部分全层软骨损伤、软骨下骨缺失、X线片显示下肢外翻或内翻角>5°、患者不合理期望值以及全身性免疫性疾病或其他疾病所诱发的关节炎或软骨病。